医药行业快报: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横空出世‚我国新药研发有望进一步提速

2018.01.27 10:28

投资要点

事件:1月25日,由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蒲慕明领导的研究团队在Cell杂志发布了题为“CloningofMacaqueMonkeysbySomaticCellNuclearTransfer”的重要成果,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完成了克隆猴。

猕猴克隆难度大,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终获成功:动物体外克隆(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诞生于1997年,多莉羊的问世标志着该技术的成功。以多莉羊为例,进行体外克隆时,实验人员先取出羊A的卵细胞并去除其细胞核,再将羊B成熟分化的体细胞的细胞核取出,通过显微注射的方式移植到羊A去除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待重组的卵细胞体外培养至胚胎后移植到羊C的子宫中继续发育,最终羊C分娩出多莉羊。由于携带绝大部分遗传物质的细胞核来源于羊A,多莉羊的遗传性状几乎与羊A完全相同。自多莉羊诞生以来,人们利用该技术先后克隆了20多种动物,包括小鼠、狗、牛等,但作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却始终未能克隆成功。在此之前,全世界多个研究团队也通过不同的技术,如卵裂球核移植技术、胚胎分裂法等实现了猕猴的克隆,但这些克隆方法采用的均不是成熟分化的体细胞,与体细胞克隆技术存在较大差别,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动物克隆。克隆猴难以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猕猴是单胎动物,存在优势卵泡效应,难以取得足够数量的卵细胞进行实验,这与小鼠、猪等动物存在较大差异:(2)由于遗传学上的差异,灵长类动物体细胞核对核移植存在较大的抗性,导致核移植后胚胎存活率低,胎儿容易流产。近年的研究发现,通过特定基因修饰可提高重组卵细胞正常发育的能力,从而提高核移植的成功率。在此基础上,孙强领导的研究团队向重组卵细细胞中导入了相应的调节因子,启动胚胎发育的功能基因,并最终实现了猕猴的克隆,获得了较高比例的受孕率和正常发育率。

克隆猴的使用将大幅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需要通过动物测试,检测项目包括药物有效性检验、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药物毒性试验等,只有所有这些检测数据均达标以后才进入下一个研发环节。目前临床前实验最常用的模式动物是小鼠,主要原因是小鼠的遗传学背景与人类相近,t司养成本低,性成熟早、怀孕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等。然而,小鼠终究与人类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大多数小鼠模型上表现优异的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由于无效或副作用而宣告失败,这也是目前新药研发高失败率的一个最重要原因。与小鼠相比,同为灵长类的猕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要近得多,因此以猕猴作为动物模型更能反映药物在人体上的表现,可大幅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但受到饲养成本高、繁殖能力不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猕猴一直未能在药物研发中大规模使用。克隆猴技术的成功有望解决这困扰已久的难题。(1)核移植技术可批量产生胚胎,进而通过雌猴代孕的方式在短期内(约9个月)获得数量可观的子代,有效解决实验动物数量的问题;(2)利用同一来源的体细胞的细胞核,可在一年时间内产生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从而几乎完美地解决了试验动物个体差异对实验数据造成的干扰,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3)克隆猴相同的遗传背景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可适当减少动物的使用数量,节约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加快药物上市。本次体细胞克隆猴技术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在该领域已抢得先机,虽然目前还处于小规模研究阶段,但我们认为很快会发展成熟并进入商业应用领域有望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加快新药研发速度,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

风险提示:研发风险,伦理风险,新技术推广不达预期。

 

0 0 0

东方智慧,投资美学!

我要投稿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

相关概念股资讯

< more >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9
暂无相关概念股
暂无相关概念股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