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锂电池产业链股权投资策略:面朝新蓝海‚春暖锂花开
2018.02.01 14:54
业目标:动力电池行业要向高能量密度、大规模方向发展
2017年四部委发布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指出:到2020年,动力电池比能量超过300Wh/kg,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 Wh/kg,使用环境达-30℃到55℃,可具备3C充电能力;
到2025年,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单体比能量达500 Wh/kg;此外,还要求到2020年,动力电池行业总产能超过1000亿Wh,形成产销规模在400亿Wh以上的国际巨头。
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的退坡使得降成本压力沿着产业链逐渐向上游环节传导
锂、钴等上游原料因其资源壁垒和扩产速度缓慢,价格一路高企
正极材料:目前提升电芯能量密度的关键——木桶效应“ 新变革”看点:与国际领先技术接轨,填补国内NCA及前驱体产业化空白
隔膜:电芯内部安全性的主要承载者,涂覆全面改善性能“新变革”看点:(1)隔膜设备更新换代(2)涂覆专业化——更优的技术和材料
软包电池(电芯):更薄厚度,柔性外形——提升能量密度和适应性
“新变革”看点:软包电池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相关企业有望跻身第一梯队
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活性材料,是电池能量密度的主要贡献者
石墨负极材料的高品质产品的比容量可达365Ah/kg,已经趋近理论极限372Ah/kg,提升正极材料的比容量是锂电池实现能量密度突破的关键
相比于整车企业和锂电池企业,专业第三方BMS企业因其专业性,更具备最大发挥其各方面资源的能力:(1)通过将软件研发团队分为架构、驱动以及应用层,人力及研发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企业BMS技术提高迅速,SOC 估算精度等重要指标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建立无线传输的实时监控网络,专业第三方BMS企业积累了从研发、测试到实际运行的全过程数据,算法得到不断优化。专业第三方BMS企业在BMS的核心竞争力——软件技术和数据方面,相对其他两类BMS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2)生产制造方面,第三方BMS企业专注于BMS研产销,未来的规模化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同时自有生产线在工艺水平和交付能力方面也更有保障。
(3)此外,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行业标准,BMS即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专业第三方BMS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将在行业标准化的推进过程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1.政策调整风险
新能源汽车和动力锂电池产业链受政策影响较大,宏观和行业框架性政策决定行业发展方向,补贴、双积分等激励政策影响了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而诸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等细则文件直接决定了相关企业的市场准入。
2.行业竞争加剧
锂电池产业链已经备受市场关注,大量企业进入,产能投资建设步伐也大大加快,行业整体产能过剩风险已经凸显;再加上政策补贴有所退坡,因此企业未来很有可能要面临竞争加剧、挤压利润空间的态势。
3.技术进步不及预期
锂电池材料行业属于技术壁垒较高的新材料行业,下游客户渠道、市场占有率、进口替代空间等等都是建立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如果企业的研发进度缓慢成效不足,落后于业内竞争者,则可能面临失去客户和市场的风险。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