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事件点评:中核与中核建确认重组‚优势资源整合助力核电"走出去"

2018.02.02 11:46

事件:

2018 年 1 月 31 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外正式发布公告,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经过此次重组,央企数量由目前的 98 家减少至 97 家。

观点:

1. 中核全产业链优势加强, 多元化经营助力业绩提升

中核和中核建在 1999 年之前同属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当年进行企业改组后,中核保留了核燃料、核动力、核电、乏燃料废物处理与处置、核设备、核技术应用等作为主业,而中核建保留了以核电工程建设为主的业务。 两大集团的业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国内中核承建核电项目中, 中核旗下子公司多作为业主、总承包方、 设计方参与,而中核建旗下子公司多作为这些项目的施工承包方, 即中核的乙方出现。 经过此次重组,中核在核电建设这一环节得到补强,从而打通核燃料、 建造、 核设备供货、核电运营的全产业链,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加强。 而且近几年中核和中核建都在拓展各自业务, 中核积极进入新能源、民用市场、产业服务等领域, 而中核建通过参与高温气冷堆建设向业主转型, 此次重组也将促进集团多元化经营。

2. 核电“ 走出去”形成合力,“华龙一号” 竞争力提高

作为国家“一带一路” 的两张重要名片之一,核电“ 走出去”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聚焦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各大核电集团的重要战略。中核与中核建此次重组,有助于从顶层统一认识和方向,更有效调配集团内资源,提高决策执行力。 在所有出口核电机型当中,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是当之无愧的明星,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中核福清 5、 6 号机组,中广核防城港 3、 4 号机组均为“华龙一号” 机组, 作为全球首堆的福清 5 号机组于 2018 年 1 月 28 日按期实现压力容器吊装, 工程进展顺利。中核建是中国核电建设的龙头,作为施工承包方全面参与了“华龙一号” 施工,积累了丰富的“华龙一号” 机组建设经验。在未来“华龙一号” 竞争海外项目时, 由于吸收了中核建在核电建设领域优势, 中核可以实现项目设计、供货、施工、调试的工程各环节全面覆盖, 竞争力将得到极大加强。

3. 核电领域动作频繁, 2018 核电有望快速发展

除了此次中核与中核建重组,核电领域近期还发生一系列高层变动, 原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民调任国家电投集团担任董事长,原国投集团总经理余剑锋调任中核集团担任总经理。 2016 及 2017 两年全国仅开工霞浦示范快堆一个项目, 新项目开工速度远低于预期。按照《 电力发展“十三五” 规划(2016 年-2020 年)》, 2020年计划装机达到 5800 万千瓦, 在建达到 3000 万千瓦,目前已运营机组 3581 万千瓦,在建 2155 万千瓦, 缺口近 3000 万千瓦。 随着核电领域一系列集团重组及高层变动, 以及三门 1 号机组近期有望装料并在年内实现商业运行, “华龙一号” 机组工程进展顺利, 2018 年沿海三代核电项目有望率先开工, 核电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结论:

中核与中核建重组有利于核电行业优势资源整合, 增强核电出口海外竞争力,尤其是中核力推的“华龙一号”机组, 结合近期核电领域频繁高层人员变动, 核电行业在 2018 年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我们认为两类公司将受益于本次重组, 一是中核和中核建从事核电业务的上市公司:中国核电、中国核建、 中核科技,二是“华龙一号” 机组设备供货商: 中国一重、 东方电气、 上海电气、 浙富控股。

风险提示:

1)重组进展不达预期; 2)新技术突破不达预期; 3)核电装机进度不达预期

 

0 0 0

东方智慧,投资美学!

我要投稿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

相关概念股资讯

< more >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9
暂无相关概念股
暂无相关概念股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