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行业研究:七部委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百亿新能源车后市场启动
2018.03.04 08:07
事件
2 月 26 日,工信部联合多部委共同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自 2018 年 8 月 1日起施行。
评论
动力锂电回收细则如期落地,新能源车后市场有望开启长足有效的发展。 自 2016 年 12 月工信部发布该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以来,此次《管理暂行办法》的落地为动力锂电回收以及梯次利用提供了切实的参考细则;此外,上周工信部发布《 2018 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提出将开展重点地区锂电回收试点,同时推动铁塔公司梯次利用等工作的开展,也将具体的动力蓄电池回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完善回收及梯次利用体系,对应的新能源车后市场 2018 年有望迎来元年。
明确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商业模式逐步建立完善,动力蓄电池编码备案系统开通等均为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爆发打下基础。《管理暂行办法》中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相关企业在各环节履行相应责任。此外,还将将建立统一的溯源信息系统和相关信息共享机制,这将提高废旧动力电池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未来,相关的财税优惠、产业基金、积分管理、残值交易等激励机制和市场化的交易模式都将陆续推出,加快建设良性产业生态系统的进程。
预计 2018 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可达 50 亿元, 2020~2023 年将进一步增长至 136~311 亿元。 2017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装载动力电池量达到 36.27GWh, 2014-2017 年累计装机量超 80GWh。按照动力锂电池 5-8年的淘汰年限,今、明年国内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迎来第一波集中淘汰、回收的高峰。我们在此前发布的深度报告《掘金动力锂电回收,百亿级新能源车后市场》中前瞻性的分析了回收废旧动力锂电池的必要性、主要商业模式、技术可行性、以及成本经济性,并梳理了相关公司情况,供投资者参考。
短期关注第三方专业回收公司以及积极布局拆解回收的锂电材料企业,长期看锂电龙头布局梯次利用完善产业链循环。 动力锂电回收目前分为两种,一为拆解回收,二为梯次利用,由于拆解成本高、电池衰减不同、分选的技术水平不足等原因,导致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存在难度;但在资源回收环节,已形成较为可靠的商业模式。目前已经明确对动力锂电回收业务进行布局、并具备相关技术和资质凭证的企业,无疑将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未来随着回收产业规模的扩大、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掌握低成本回收渠道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届时大型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商有望后来居上。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已经逐步明晰,《管理办法》落地将为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顺利启动保驾护航。短期内建议重点关注深耕锂电回收及再生利用多年的第三方专业回收公司,如格林美等;此外,建议关注通过自建或收购锂电回收企业的方式打造材料闭环的锂电材料企业,如赣锋锂业、华友钴业、 天赐材料等。此外,《办法》明确鼓励废旧动力蓄电池的梯级利用,因此自身具备储能业务布局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有望在该领域占得先机,建议关注: 杉杉股份。
风险提示
商业模式发展不达预期导致产业链发展延缓;回收体系建设速度不达预期等。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