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银行信贷结构有何变化?
2019.05.21 15:45
贷款结构向个贷倾斜, 四类银行各擅胜场
截至 18 年末, 32 家上市银行对公贷款 52.07 万亿, YoY +5.73%,同比增量2.82 万亿(17 年为 3.65 万亿);零售贷款 36.40 万亿, YoY +17.21%,同比增量 5.34 万亿(17 年为 5.35 万亿)。 17-18 年, 32 家行整体来看, 对公占比下降,个贷上升,二者交换了 2.47 pct;贷款结构向零售转移,房贷仍是其增量的主力。 18 年末, 19 家上市银行对公不良率(加权)为 2.07%,比 17年上行 1BP; 7 家上市银行对公不良率 2.16%,零售不良率 0.68%,较 17 年下降 4BP 和 6BP;零售不良率比对公低 1.48 pct。(19 家、 7 家为有相应披露数据的口径)
潜在信用风险担忧缓解,不良率稳中趋降
18 年末,对公不良易发行业占比下降,大行/股份/城商均下降到了 20%左右;农商行虽然也在持续下降,但仍高达 40%左右,其中大部分为制造业贷款。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零售不良易发贷款占比上升, 因其不同程度地依靠了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来扩张个贷; 但考虑到零售整体不良中枢低于对公,该过程仍可使资产质量得到优化。大行主要以房贷拓展个贷,故其零售不良易发占比维持低位,信用风险担忧较小。 制造业和批发零售的不良生成压力分化。17-18年,19家上市行不良贷款行业结构,制造业占比上行 1.77 pct,交运仓储邮政业占比上升 0.84 pct,风险仍在持续暴露;而批发零售和采矿业不良占比则分别下行 2.23 pct、 1.28 pct,不良生成势头收敛。二者对冲,整体不良率平稳。 19Q1 多数银行不良率环比持平或下降。 33 家上市行中,19Q1 不良率环比持平的有 10 家, 环比上升的有 4 家, 环比下降有 19 家。
考虑风险成本后,个贷收益率优势更显著
个贷的不良率低于对公,且该优势近年来有所扩大。 18 年末样本 19 家上市行,对公不良率 2.16%,零售 0.68%,零售优于对公 1.48 pct。且自 15 年 1.20pct 以来,逐年有所扩大。 考虑风险成本后的收益率如何呢? 找出 18 年年报中披露的对公和个贷的收益率, 扣除相应不良率, 得到扣除风险成本后的贷款收益率,计算个贷对公的差距。各家银行比较来看, 除了民生的个贷低于对公 2BP 外,其余 12 家披露完整的银行,个贷都高于对公。这表明个贷相比于对公的确性价比更高。这 13 家行中,个贷高于对公的算术平均为 1.66pct, 平安的 4.88 pct、 招行 3.13 pct 远超平均、尤为亮眼,表明其正充分享受着零售转型的硕果。此外,上海的 2.59 pct 和建行的 2.11 pct 也颇为占优。
投资建议: 不良率稳中趋降,零售转型优势凸显
18 年个贷占比提升 2.47 pct,零售转型继续推进;个贷不良率低于对公 1.48pct,使得个贷扣除风险成本后的收益率高于对公 1.66 pct, 平安、招行等零售转型领跑者已在品尝硕果。 主推低估值、涨幅较小、长逻辑较好的平安、江苏、常熟、 兴业,关注招行等估值较高但基本面优异的标的。
风险提示: 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受共债风险波及; 内外部不确定性加强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